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02章(1 / 2)





  然,就在这时,却出了一件轰动朝野的丑闻,先帝也正因此开始缠绵病榻。

  而出此丑闻的还不是别人,正是声望颇高的睿王。

  那事闹得颇大,所以在叶胜男进宫后,也有听说了。

  都说也是睿王太过得意忘形了,竟敢在宫中与庶母宜妃私通,还被几个弟兄拿在了当场。

  睿王如此丧伦败行之举,自然受到了满朝文武的抨击,口诛笔伐都是轻的,一心要使睿王贬为庶人才是那些人的用意。

  这里头蹦跶得最欢实的就是三皇子和六皇子,这对同母的兄弟。

  其他像是四皇子、八皇子,也不时在旁推波助澜。

  有如此可一举将睿王扳倒的机会,二皇子要是原来的时候也会出来添油加醋一把,无奈那位与睿王私通的宜妃,正是二皇子他的生母。

  受宜妃牵连,二皇子自然就再蹦跶不起来了,就连才满月的十六皇子的生父到底是谁,都受到了猜忌。

  而五皇子正是睿王。

  所以成年的皇子中,只七皇子最是乖觉的。

  七皇子并未参与其中,还上书说皆因自身之过,才会出此疏漏,所以自请闭门思过去了。

  就在如此舆情之下,就算是皇帝也无法的,但先帝到底还是舍不得这个儿子,便以私通一事还未查明为由,暂且只将睿王圈禁在睿王府中。

  为了睿王的清白,锦衣卫果然及时查明了真相。

  只是让先帝所料不及的是,参与谋划陷害睿王的,竟然还是他的儿子。

  没错,睿王的确是被人陷害的,而陷害他的人,正是三皇子。

  当年多少人都说,三皇子此举可说是一石数鸟。

  不但把睿王给拉下了马,令其失了帝心,还把二皇子和七皇子都连带上了。

  最后剩下不足为惧的四皇子和八皇子,这太子之位可不就非三皇子莫属了。

  先帝得知后,痛心疾首,但到底还是没杀了三皇子和六皇子,只是圈禁了起来。

  睿王虽是被人陷害的,可与庶母背伦却是不争的了,再不得立储。

  所以当初是凭谁都想不到的,最后得封太子的竟会是七皇子。

  睿王那样的人物,如何能甘心的。

  所以睿王面上是心甘认命了,手底下却肃整起锦衣卫来,把不能一心向他的人都剔除。

  那时的唐知贯虽还不是指挥使,但因其有救驾之功,故而在锦衣卫中也是颇有影响力的人物。

  睿王不管是在被陷害前,还是之后,都曾拉拢过唐知贯。

  只是唐知贯几番装聋卖哑,若不是看在他也并未过于亲近那位皇子的,睿王早便除了他。

  可在睿王有心肃整之时,唐知贯还是这态度,睿王自然不会再让他左右逢源了。

  睿王便有心要杀鸡儆猴了。

  唐知贯的老母妻儿,正因如此而死的。

  那时唐知贯虽有幸逃过一劫,却也身受重伤了。

  谁都没想到,唐知贯竟死如此能隐忍的,唐知贯养好伤后便蛰伏了起来。

  那里睿王将锦衣卫全权掌握后,便开始动作了。

  睿王一面借着锦衣卫巡察刑狱之便,几番找七皇子的不是,引得七皇子疲于应对。

  郑国公周家,正因那时为维护七皇子,受尽刑狱而大伤了元气的。

  这些也只不过是睿王的声东击西罢了,睿王真正的用意是暗中策动二皇子、四皇子和八皇子等人逼宫造反。

  睿王正是漏算了唐知贯这人,让他的所有背后的算计都逃不过七皇子的耳目。

  所以在七皇子登基后,并未全部取缔了锦衣卫,除了念在唐知贯救先帝的功劳外,也有承了他此情的意思。

  当年七皇子身边除了周家,可是还有岳家——宁家的。

  宁家当年可不比如今这般落魄,老承恩候那时候可是还大掌兵权的。

  所以就二皇子人等那两下子,没冲进宫门多远,就都血染午门了。

  之后,七皇子彻查,睿王自然没能逃过。

  可病榻之上的先帝不忍再有丧子之痛,便只是将睿王贬为庶人,并囚在了宗人府了。

  直到先帝驾崩,七皇子登基改元后的第一年,睿王才中毒身亡。

  睿王死前,还诅咒皇帝断子绝孙。

  所以那时多少人都说,睿王这时候死,应该是皇上的意思。

  而在睿王死后,其子女也跟着失踪了,所以那时候京城曾全城大搜捕。

  那年正好段家上京下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