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两千三百五十六章 不跑留下来等死吗(第1页)
李铡刀、张水瓢被打得丢了半条命,别说去挑担干活,就连站都站不起来了,躺在墙角下如同死人。
张水瓢感觉很渴,嘴唇干裂着,嗓音微弱地喊了几次“水”都没人听到。
路过的人,也不敢停留。
庄蓝就在不远处站着,催促着匠人、百姓抓紧干活,眼见有人慢悠悠从山下而来,原是不打算走两步,可当看到为首之人竟是张龙时,顿时打了个哆嗦,赶忙跑过去迎接。
张龙刚想说什么,顾正臣手指倒在城墙边的两人,问道:“他们这是怎么了?。。。。。。
朱承志在杭州府衙推行新政的消息传至京城后,朝堂之上顿时掀起轩然大波。有人支持,有人反对,更多的人则持观望态度。而皇帝朱棣在接到密报后,沉默良久,未置一词。
乾清宫内,朱棣端坐龙椅之上,手中握着一封密奏。奏折上详细记录了朱承志在江南召集士林、推行新政、启用李玄真旧部等举措。朱棣的神色阴晴不定,目光深沉。
“陛下。”身旁太监低声问道,“是否要召朱承志回京?”
朱棣缓缓摇头:“不必。”
太监一怔:“陛下不担心他逾越?”
朱棣冷哼一声:“朱承志此人,朕知其性。若他真想谋反,早在李玄真起兵之时便已动手。如今他不镇压江南士林,反而与他们共议新政,必有深意。”
太监低头应道:“是,陛下英明。”
朱棣沉吟片刻,终是开口:“传旨,命朱承志继续南下,肃清余党,同时将《江南新政十策》呈报朝廷,朕要亲自审阅。”
太监领命而去。
朱棣望向殿外,心中却隐隐生出一丝不安。他知道,朱承志此举,若成,则大明将有新气象;若败,则江南士林将再度掀起波澜。而他,必须在这场变革与守旧的较量中,找到一个平衡点。
……
与此同时,在江南的苏州城内,幽兰与几名李玄真旧部正秘密商议下一步行动。
“朱承志已在杭州推行新政,并已启用我等旧部。”幽兰沉声道,“他虽未明言,但其意已显??他愿与我们合作,以和平方式推动变革。”
一名儒士皱眉:“可他毕竟是朝廷重臣,若皇帝反悔,他未必能保全我们。”
幽兰微微一笑:“所以他才会先以江南为试点,而非直接上报朝廷。只要新政见效,百姓得利,皇帝便无法轻易否定。”
另一人低声道:“那我们该如何配合?”
幽兰目光坚定:“我们要做的,是支持他,而不是对抗他。我们要让他看到,李先生的理想,并未消亡。”
众人纷纷点头。
幽兰缓缓起身,望向远方:“莲未凋,灯未灭。真正的变革,才刚刚开始。”
……
杭州府衙内,朱承志正与王守仁、赵烈等人商议新政推行的具体事宜。
“目前,已有三县试行新政。”赵烈禀报,“赋税减免已初见成效,百姓反响良好。”
王守仁皱眉:“但地方官员仍有抵触,尤其是那些与旧权贵关系密切的官吏。”
朱承志点头:“这在意料之中。我们不能指望一场新政便能彻底改变江南,但只要我们坚持,百姓自然会看到变化。”
王守仁沉思片刻,终是点头:“属下明白了。”
朱承志起身,走到窗前,望着远处的田野,缓缓开口:“李先生之志,不是推翻,而是重建。我们今日所做之事,便是要让大明的根基,更加稳固。”
他顿了顿,语气坚定:“若新政能在江南见效,朝廷终会接受。若百姓得利,天下终会认可。”
王守仁与赵烈对视一眼,皆露出敬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