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44章 虎父比不过母龙(第4页)
>只愿人间,处处是归乡。”
那年冬,归南城降下第一场雪。清晨,城东小学的教室里,炭火正旺,十几个孩子围坐一圈,听一位白发老妪讲课。她眼盲,却神情笃定,手中握着一根乌木杖,杖头刻着一朵小小的铃花。
“今天,我们来讲一个故事。”她轻声道,“故事的名字叫《茶棚里的先生》。”
孩子们屏息凝神。
“很久以前,有一位先生,住在雪山脚下的茶棚里。他不种田,不经商,只做一件事??记录别人的苦难,并为他们说话。有人说他疯了,可每当灾祸降临,人们总会想起他的话。”
她顿了顿,嘴角微扬:“后来,他走了很远很远,走过荒漠,跨过浊河,走进流民营,办起流动书院。他教人识字,教人写‘善’字,教人相信??即使身处黑暗,也能成为别人的光。”
一个小女孩举手:“奶奶,这位先生后来去哪儿了?”
老妪缓缓摇头:“没人知道。有人说他回到了茶棚,有人说他化作了风中的铃声。但每年清明,茶棚里总会多一碗清水,檐下的铜铃也会轻轻晃动,就像有人刚刚离开。”
窗外,雪落无声。
片刻后,一个男孩忽然指着黑板:“老师,墙上怎么多了几个字?”
众人望去,只见原本空白的墙壁上,竟浮现出几行墨迹未干的字:
>“善念如种,落地生根。
>一人传一人,一灯燃百灯。
>我虽远去,心常在侧。
>愿你们,永不失信。”
孩子们怔住,继而齐声朗读,声音清亮,穿透风雪。
老妪闭目倾听,眼角滑下一滴泪。
她知道,这不是幻觉。这是《守望录》的灵性,是林隐留给世间的最后一道印记??它不会消亡,只会不断重生于每一个愿意倾听、愿意行动的灵魂之中。
数月后,仁州举行“守望祭”。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齐聚老井旁,诵读《守望录》经典篇章。苏萤虽已九十余岁,仍由弟子搀扶到场。她坐在轮椅上,面向井口,双手合十。
忽然,井水泛起涟漪,一道金光自底涌出,映照出七个大字:
>**薪尽火传,形灭神存**
全场肃然。
一位年轻记事人含泪跪下:“先生,我们来了。”
风起,九十九座驿站的铜铃同时响起,声浪如潮,自南而北,自北而南,连绵不绝,仿佛整片大地都在回应。
那一刻,远在雪山之巅,那棵挂着铜铃的枯树,竟抽出了一缕新芽。嫩绿纤细,却倔强挺立,在寒风中轻轻摇曳,如同一个无声的承诺。
而在某个无人知晓的角落,一封信正被悄悄投入井中。信纸泛黄,字迹稚嫩:
>“林爷爷:
>我是那个收到铜钱的男孩。
>我现在已经是一名乡村教师了。
>昨天,我把那枚铜钱熔了,铸成一支粉笔。
>我用它教孩子们写了第一课??‘善’。
>他们问我,为什么要学这个字?
>我说,因为有人曾为我们这样做过。
>
>铃声还在,我也在。
>
>??归南小学张砚生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