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七十四章 水火不能容(第3页)

章节目录保存书签

刘淮接过密函,拆封细读,脸色逐渐阴沉。信中提及临安朝堂之上,关于削藩的议论愈演愈烈,有御史弹劾刘淮拥兵自重,甚至有人提议派遣钦差前来接管北疆军政大权。

“他们终究还是坐不住了。”刘淮冷笑一声,将信折起,收入怀中。

辛弃疾低声道:“元帅,如今北疆局势刚刚稳定,若朝廷强行干预,恐怕会引起军心动摇。”

刘淮缓缓点头,目光深邃:“我岂能不知?可问题是,我们该如何应对?”

辛弃疾沉默片刻,道:“或许……我们可以主动示好,以稳住朝廷之心。”

刘淮思索良久,最终颔首:“也好。你即刻修书一封,呈递临安,表明我对朝廷的忠诚,并请求朝廷派遣官员前来协助治理北疆。”

辛弃疾一怔:“元帅要放权?”

“不是放权,而是试探。”刘淮淡淡一笑,“我要看看,朝廷究竟是想安抚我,还是想彻底夺走我的权力。”

辛弃疾会意,立刻提笔书写奏章。

数日后,朝廷果然派出使者,由一位礼部侍郎率领,前来幽州巡视。这位使者名为王允之,素以清廉刚直著称,曾多次在朝堂上为刘淮辩护。

刘淮亲自出城迎接,设宴款待,态度恭敬,言辞谦逊,令王允之颇为满意。

“镇北王果真忠义无双。”王允之感慨道,“陛下得知您的奏章后,极为欣慰,特命我带来旨意,赐您‘忠武侯’之号,以彰功勋。”

刘淮拱手谢恩,脸上露出感激之色:“陛下厚爱,臣铭感五内。”

宴会过后,王允之开始巡视各地政务,查阅账目,拜访士绅,考察民情。他一路所见,皆是井然有序,百姓安居乐业,对刘淮的治理赞不绝口。

然而,就在他准备返回临安之时,一封密信悄然送入手中。

“刘淮暗中联络西夏、吐蕃,意图联合对抗朝廷。”

王允之眉头紧锁,内心震动。他知道,这封信的内容若属实,那便是谋逆之罪。可若是虚假,也足以毁掉一个忠臣的前程。

翌日清晨,他向刘淮辞行,语气略显迟疑:“镇北王,有一事,在下不得不问。”

刘淮神色平静:“请讲。”

“您是否……真的与西夏、吐蕃有过私下往来?”

刘淮微微一笑,毫不避讳地答道:“自然有过。”

王允之面色微变。

“但并非为了对抗朝廷。”刘淮继续说道,“而是为了抵御蒙古。西夏、吐蕃皆受蒙古威胁,若能结盟共抗外敌,何乐而不为?”

王允之沉默片刻,终是叹息一声:“朝廷多疑,恐难容此。”

刘淮深深看了他一眼,缓缓道:“我知道。所以,我才请您回去转告陛下,若朝廷不信我刘淮,尽可撤换将领,调遣兵马,我绝不阻拦。但若因猜忌而误国事,将来悔之晚矣。”

王允之久久无语,最终长叹一声:“我会如实禀报。”

送别王允之后,刘淮回到书房,取出地图,仔细研究北方局势。他深知,蒙古不会善罢甘休,而朝廷内部的纷争也将持续发酵。他必须早做准备,以防不测。

就在此时,一名斥候匆匆赶来:“元帅,西北方向发现大量骑兵踪迹,疑似蒙古大军再度南侵!”

刘淮眼神一凛,立即下令:“召集众将,商议对策!”

夜幕降临,幽州城内的灯火点点,映照着这座边陲重镇的轮廓。而在远处的草原上,一场新的风暴正在酝酿,即将席卷整个北疆。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