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39章(2 / 2)


  苏嬷嬷原是南方人,按她们老家的习惯过年是要蒸红年糕的,吃了年糕才能年年高。袁瑶便让苏嬷嬷蒸了一屉。

  年糕出笼时,那是一个色泽金红,苏嬷嬷再在年糕上撒上炒香了的芝麻和捣碎的花生,还有红枣,便算成了。

  袁瑶趁热乎吃了一小块,软滑香甜,可口无比。

  苏嬷嬷说等年糕凉透了,切成片放锅里煎得两面金黄的更好吃了。

  青素则在赶制缝新衣,一人一身穿身上过年也喜庆。

  见大伙都忙开了,袁瑶想着过年岂能没春联,想罢挽起衣袖泼墨挥春。

  大年三十天还未见亮,一院子的人都起身了忙活起来了。

  春联、门神、桃符一应全新。

  然后开了小门楼,接着是垂花门,最后是上房门。

  此时袁瑶上房正间里摆了祭器贡品,请神主,又供上了袁父袁母的牌位。

  一色齐全后,袁瑶领着青素和田苏两位嬷嬷,拈香而拜。

  到了晚上,年夜饭在上房炕上给袁瑶置了一桌,青素和田苏两位嬷嬷在炕下围了一桌,也不拘于什么食不言的,主仆四人欢声笑语。

  到了守岁,田嬷嬷在上房东此间摆了一桌,苏嬷嬷将发好的面和已经冻成胶状的饺子馅料,一应备到了桌上。

  一时揉面的揉面,擀皮的擀皮,包饺子的包饺子。

  袁瑶从未做过,瞧着便新鲜,虽说不会做的,但饺子倒是吃过不少的,唯独没见着过苏嬷嬷做的这种馅料的。

  苏嬷嬷却卖关子,说等到吃就知道滋味不同了。

  饺子包好,只等子时到来。

  只听隐隐传来寺中的钟声,便知新春至。

  青素和田苏两位嬷嬷跪地上,喜庆地给袁瑶拜年了。

  袁瑶早有准备,给她们三人一个大红的荷包。

  青素的倒没什么意外,田苏两位嬷嬷得的却是自己的卖身契,莫不感激涕零的。

  正文45第九回不速之客(四)

  等田嬷嬷烧了鞭炮,回头大伙就一起吃饺子了。

  袁瑶这院子在胡同的尽头,这胡同又是个死胡同,有时会有些无家可归者借她们家门前避避风。

  田嬷嬷拿着炮仗开门正要点上,就被倒在门前的一团窸窸窣窣的黑影给吓了一跳。

  借挂小门楼前的大红灯笼的光一看,原来是个乞丐,还是个女的。

  大过年的谁都不想触霉头,于是田嬷嬷就想舍几文钱,赶紧打发走才是。

  可不想叫几声,那人没动。

  “难道冻死了?”田嬷嬷觉得很不吉利,虽说人不是她们弄死的,可好死不死地在她们家门口,可不是好兆头,就赶紧去回了袁瑶。

  袁瑶秉持着救人一命的心,让两位嬷嬷赶紧把人搬到前头倒座的客房去。

  青素搬来了被褥,田嬷嬷烧了炕,苏嬷嬷去煮热乎乎的汤水。

  一碗姜汤下肚,那乞丐这才觉得暖和了不少,悠悠睁眼想道谢却传来饥肠辘辘的声响。

  袁瑶让苏嬷嬷给她一碗刚下的饺子。

  乞丐虽饿得紧,却无论如何都要下炕来谢了恩才吃,吃相也不差,规矩得很,可见是在大家里头调*教过的。

  见乞丐缓过劲儿来了,袁瑶也回上房吃饺子了。

  苏嬷嬷的饺子果然是不同的,一口咬去,涌出浓郁汤汁,鲜美无比。

  袁瑶连着吃了好些个。

  吃包了,乞丐总算是缓过劲儿来了,随田嬷嬷到上房给袁瑶磕头谢恩,并徐徐道出自己的来历。

  不说不知道,原来和她们还带点“故”,这人竟然是霍榷的小厮郑爽的胞姐,名叫郑翠。

  郑翠和郑爽的娘在生郑爽时便去了,郑老爹后来娶了李氏。

  常言这有了后娘,便有了后爹,还真是有的。

  李氏嫁入郑家一连得了两子一女,便看郑翠姐弟不顺眼了。

  郑老爹也觉得一家子人多也养活不起,便信了李氏的话,把郑翠姐弟卖到富人家去,不但省了口粮,每月还有月钱。

  郑翠就被卖到了京郊一户已致仕的老尚书府里,郑爽就被卖到侯府,给人做伴当。

  姐弟虽各一方为奴为仆的,可衣食不缺过上了好些年的舒坦日子。

  眼看郑翠十八了,老尚书府是世代书香门第,通情达理得很,便让她老子娘来领出去配人了,临走还给了些嫁妆,也算是主仆一场的情分了。

  这李氏倒是不敢昧下老尚书夫人给郑翠的东西,但转手她把郑翠配了自己侄子,这样郑翠的嫁妆被他们姑侄二一添作五就分了。

  郑翠自嫁到李家四年,李家对她非打即骂。

  原本有过身子的,可被打掉伤了身子,大夫说从此怕是不能够再有了。

  李家就以恶疾一条,把郑翠给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