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1989章 拼演技的时候到了(第2页)

章节目录保存书签

次日黎明,四人押赴市曹。刽子手举刀之际,忽闻天际雷鸣,乌云裂开一道缝隙,阳光直射刑台。就在此时,城中三百孩童同时开口背诵《启口谣》??那是柳知言编写的启蒙歌:

>“我说,你听;你讲,我记。

>一句话,一颗心,不怕错,只怕闭。”

声音稚嫩却坚定,如潮水般涌向刑场。监斩官面色骤变,下令速斩。刀落刹那,天地失声。

可就在那一刻,京都九井齐沸,泉水喷涌三尺高;全国所有听语碑同时浮现血字:“四魂未散,真言不亡。”

此后百年,关于四公子的传说从未断绝。有人说他们并未死去,只是转入地下,继续守护言语自由;有人说他们的魂魄化作风雨,每逢有人说出真话,便会轻抚其肩;更有传说称,每一代归言堂继承者,都会在梦中见到四人身影,聆听一次教诲。

如今,百年祭日到来,天地感应,往事重现。

盲眼姐姐缓缓抬起手,将琴置于膝上。她并未拨弦,而是将一枚贝壳轻轻放在琴面中央。那贝壳来自柳知言最后居住的小屋,内壁仍留有她指尖摩挲的痕迹。

琴音乍起,非由人力,似从地底升起,又似自云端飘落。第一个音符响起时,井中倒影开始流动,画面徐徐展开??

那是四公子最后一次相聚。

一间简陋茅屋,窗外风雨交加。四人围坐灯下,桌上摊着一张地图,标记着全国各地“沉默重灾区”。他们知道,自己时日无多,必须将火种传下去。

“若我们不在了,谁来守护言语?”沈砚舟问。

裴雪行冷笑:“自然是由活着的人。”

顾昭摇头:“可若无人敢活出真实呢?”

柳知言静静看着灯火,良久,她说:“那就让‘听见’本身成为力量。不必人人发声,只要有人愿意听,真话就不会消失。”

于是他们决定建立“归言体系”:

设立启口园为总坛,广收门徒;

编写《听语法典》,传授倾听之道;

埋藏玉简与铜镜,等待有缘人开启;

更在天下七十二处要地,秘密设立“回音点”??凡有人在这些地方说出真话,声音将被地脉吸收,百年后共振释放。

“我们无法亲眼看见那一天,”柳知言说,“但我们可以说:我在听。这就够了。”

画面至此戛然而止。

琴声渐歇,井水恢复平静。但众人分明感到,空气中多了些什么??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,像久别重逢的呼吸,像童年母亲掖被角的手。

就在这寂静之中,一个小女孩走了出来。她是今年新入学的聋哑生,尚未学会手语。她不懂刚才发生了什么,只觉心中涌动一股冲动。她蹒跚走到井边,张开嘴,发出一个不成调的声音:“啊……”

没有语言,没有意义,只是一个原始的、生命的呐喊。

可就在那一刻,井底银纹再现,贝壳匣再度开启,从中飞出一只由光构成的铃兰花,在空中盘旋片刻,轻轻落在小女孩头顶。

石碑显字:

>“第一声,最动人。”

人群无声,许多人悄然落泪。他们忽然明白,四公子所求的,从来不是万众齐呼,而是每一个个体,都能拥有说“啊”的权利。

黄昏降临,归言堂举行百年祭大典。新一代讲师们身披素袍,手持铜铃,列队步入启口园。为首的正是那位曾迷路少年、如今已是白发学者的男子。他站在井前,取出一本新书??《逍遥四公子全传》,郑重投入井中。

火焰腾起,却不烧书,反而将文字映照于天空,如星辰排列,清晰可见。

他朗声道:“今日,我们不只是纪念死者,更是宣告:言语之路,永不封闭!”

话音未落,远方海岸传来轰鸣。浪涛退去,沙滩上赫然现出一行巨大脚印,从深海而来,通往启口园大门。脚印湿润,散发着淡淡的铃兰香气。

有人跪下,有人哭泣,有人狂奔而去查看。但谁都无法解释,为何那脚印走到门前,便消失了??仿佛来者已进入园中,只是肉眼不可见。

夜深人静,盲眼姐姐独坐崖边。海风拂面,她忽然笑了。

“你们回来了。”她说。

无人应答,但她知道他们在。

她轻轻抚琴,奏起一支从未示人的曲子??那是四公子少年时在书院后山合创的歌谣,名为《逍遥行》。据说当年只谱了半阙,余下部分由柳知言临终前补全。

章节目录